2018年第九屆北美噶舉大祈願法會.法王噶瑪巴「三主要道」課程.第二天:菩提心是動詞,利他必須付諸行動

2018年第九屆北美噶舉大祈願法會.法王噶瑪巴「三主要道」課程.第二天
菩提心是動詞,利他必須付諸行動

時間:2018年6月7日上午10:00-11:30
地點:美國紐約、約克大學健康與體育戶外場地(York College / CUNY Health & Physical Education Complex and Outdoor Field)
授課上師: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
中文翻譯:堪布羅卓丹傑

《三主要道》今日課程範圍:
[壹,出離心] 不貪三有之安樂,為使暇滿身具義,
勤依佛悅之正道,具緣者當喜諦聽!(2)

無有清淨出離心,求有海樂無法息,
貪執輪迴縛眾生,故當首先尋出離。(3)

暇滿難得壽無暇,於心串習斷此執,
業果無欺輪迴苦,善思可斷後世執。(4)

修後於諸輪迴樂,剎那不生欲求心,
晝夜欲求得解脫,爾時已生出離心。(5)

[貮,菩提心] 倘若於此出離心,未以菩提心攝持,
不成菩提樂因故,智者當發菩提心。(6)

由達朗基金會代表及KTD代表獻請法曼達,及念誦〈菩薩戒傳承祈請文〉後,在八大傳承多瑪及包括堪布卡特仁波切、巴多祖古、竹奔仁波切、竹奔德千仁波切等傳承祖古、仁波切陪同下,連日熬夜準備法會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,戴著眼鏡準備今天的授課。

以下是法王開示:

首先和大家說一聲早安!我們這次要講解的是宗喀巴大師的《三主要道》。其實藏傳佛教當中,無論是薩迦、格魯、噶舉或寧瑪等各個教派,在教授口訣時,要點皆相同,僅僅是在數量上或講述方式不同而已。例如噶舉、寧瑪派有「轉心四法」,薩迦派有「離四貪執」,噶舉派還有「岡波巴四法」等等,講述的內容大致相同,只是在數目和講述方式上有些差異。

總而言之,過去上師們將一切顯密教法的精髓,集攝為口訣,傳授給我們,幫助我們易於做修持;這些口訣,是上師們留給弟子最好的禮物。由於我們沒有時間、也沒有機會去學習這些浩瀚如海的經典,但若我們善加學習、領會這些上師傳下來的口訣,也就是祖師們傳承地、融會顯密一切的要義精髓的話,我們就會很容易掌握到佛法的道理和修持的方法。

我們昨天談到,三主要道主要有「出離心」、「菩提心」和「空正見」三個要點,這部論中,分為初義、論義和末義三個部分。今天我們直接進入論義部分,昨天大致講完出離心的部分,還剩一些今天會繼續講完,並且也會講到第二個要點,大乘的發心,也就是菩提心。

首先,「出離心」分為三種:
一,為何要出離、出離的原因?
二,生起出離心的方法?
三,何為「出離心」的標準?

■一貪愛,輪迴圈套就套住你了

一,出離的原因:
首先談第一點「出離的原因」,此處偈文為:
2.[不貪三有樂] 不貪三有之安樂,為使暇滿身具義,
勤依佛悅之正道,具緣者當喜諦聽!(2)

3.[先發出離心] 無有清淨出離心,求有海樂無法息,
貪執輪迴縛眾生,故當首先尋出離。(3)

這裡主要提到說,若缺乏對於三界輪迴的厭離之心,我們就無法真正斷除對於輪迴的貪執。如果沒有斷除對於輪迴的貪執,也就無法得到寂靜涅槃,或證得解脫果位。

因此只要仍對輪迴尚存貪愛之心,就無有出離的一天,因此,首先要尋找、生起出離心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就如同飛蛾撲火的比喻一樣,不論飛蛾是貪圖光或貪圖熱,撲火的結果都是造成死亡,這問題不在光或熱,而是飛蛾對光或熱的貪著,由於對於輪迴的貪著,我們把痛苦視為快樂,把帶有煩惱的樂視為真正的快樂,因此無始以來,就在輪迴當中受著無量的苦痛,而無法出離。

我們一般會說,捆縛我們在輪迴中無法出離的根本,就是愚癡、無明、我執。這是不用再多提的,然而還有一個主要捆縛我們的原因,就是「貪愛」。經典中在講十二因緣時提到:「初八九煩惱」 ,捆縛我們於輪迴的,主要就是第一支「無明」、第八支「愛」與第九支「取」等等三種煩惱。

最初是因為我執、無明,接著加上「愛」及「取」之後,煩惱的力量得以完整展現,就將我們牢牢地捆縛於輪迴當中。因此對於想要解脫者來說,要斷除對於輪迴的貪著,也就是十二因緣中的「愛」,是非常重要的。

■煩惱的聚集、不由自主的循環,就是輪迴!
我們現在都在做很多修行,例如大禮拜、供養、或各自修一些本尊法門、功課等等,心中也冀望會得到一些加持,但修了很多年之後,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改變什麼,自心還是和以前一樣頑強,法依舊沒有入心,自心始終無法與法相合,這原因在於,我們並未掌握修行的要點。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呢?關鍵就在於「你是否真正斷除了對輪迴的貪著」。

這裡我們談到「輪迴」這詞,但很多人對「輪迴」有所誤解,例如(我的)家鄉一些並未學過大經大論者,會認為所謂「輪迴」,就是「家庭」、「家庭生活」、「結婚生子」等等。

因此當他們聽到「有人出家了」,就認為「他出離輪迴了」。「輪迴」對他們而言,僅是很小的一個範圍,當他們說「覺得輪迴有很多苦」時,指的是小小家庭範圍內的輪迴,因此所謂「出離輪迴」,並不是真正的出離。

當他們家裡事業多、小孩多、很多雜事時,就會覺得「輪迴沒有意義,還是出家好」等,會有這樣的慨嘆,他們所謂的輪迴,就是「家庭生活」。

但若有學習佛法者,就會知道「輪迴」是指「三界」,或包括我們經歷的、生活中的生活中的財務、房子等,講到輪迴,要直接回答「何為『輪迴』?」好像也不容易,需要稍加思索才行。

事實上,從佛法角度而言,何為「輪迴」?就是「有漏近取蘊」,這樣「帶著煩惱的蘊聚」,剎那不間斷地循環著,這就是「輪迴」。換句話說,只要得到了這樣有漏近取蘊時,就會不由自主的陷入輪迴的循環當中。

■「所謂輪迴,就是當下這一念心!」
講到這裡,我想要講一個故事,關於帕莫竹巴大師,他是岡波巴大師的四大弟子之一,同時也是噶舉「四大八小」傳承中的「八小」傳承之主,帕莫竹巴大師早年在桑普寺等等僧院學習噶當派教法,因此也是一位噶當派的善知識。接著他跟隨薩迦巴大師扎巴賈稱學習道果,之後又親近岡波巴大師,並成為岡波巴大師最主要弟子之一。

帕莫竹巴大師一直以來,不斷自問說,「到底什麼是輪迴的原因、輪迴之根本?」在學習經論時,他也會詢問老師「何為輪迴?到底怎麼造成的」,老師們會解釋無明等等道理,但他對於老師的這些解釋都沒有特別感覺。接著他跟隨薩迦巴大師學習道果時,也得到一些回答,我不太記得答案具體是什麼,但薩迦巴大師的回答,讓他獲益良多。隨後,當他跟隨岡波巴大師,也問出了同樣的問題:「到底輪迴之因為何?」

依據記載,當他進入房間時,岡波巴大師正在揉糌粑糰,帕莫竹巴自我介紹,報告自己學習和修行的經驗之後,他提出了同樣的問題:「輪迴之因為何?」

岡波巴大師回答說:「所謂輪迴,就是當下之心、當下這一念。」岡波巴大師繼續說:「你說你學過這麼多甚深法門,其實都沒抓到要點,你的那些學修經驗,還不如我手中這個糌粑糰!」

岡波巴大師的回答讓大師很受啟發、很受用,最後他也依止岡波巴大師為根本上師。為何大師過去學到的解釋、經論,都無法讓他有特別覺受,為何這「當下之心」的回答,卻觸動到他,這原因為何?

很多時候,我們聽聞的各種經論、解釋,會說「輪迴的根本是『無明』」,當聽到「無明」時,我們會覺得,這只是一種和自己很遙遠的理論,但「無明」講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。

無明、愚癡,其實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心,但我們卻把他視為理論,放任我們的妄心不管,這很奇怪,也因此無論如何學習經論、修持,始終無法真正改變自己,這樣的修行是有問題的。

■真的這麼思維,就能改變生命
二,生起出離心的方法:
偈文為:

4 . [轉心四思維] 暇滿難得壽無暇,於心串習斷此執,

這句是指斷除對今生的貪著。

因此以「斷除貪執」來說,包括:
1.斷除此生的貪執;
2.斷除來世的貪執。

因此這段首先談到「暇滿難得的人身」,或白話來說,就是一個「想要修行就很順利可修、沒有太多障礙」等的人身狀態,這有兩特點:

1. 難得:首先,這樣的人身狀態很難得,且很有力量,可以幫助你得到大利益,
2. 易壞:第二個特點是,「人身」也有一個特點,就是很容易壞失,有許多因緣造成死亡,因此不要浪費此難得機會,不要散亂在此生的快樂之上,而要努力修行。

我們都有心修行,但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「我想修行,但是明天再修吧」的拖延心態,這其實是我們修行上最大的問題。這偈文在說,透過觀修「暇滿難得」和「死亡無常」,讓我們懂得珍惜當下,不再拖延,善加把握機會,一心努力修行。

因此「暇滿難得」和「死亡無常」,不僅幫助我們瞭解到「人身」如此暇滿且有大利益,同時「無常觀」也讓我們知道,人身容易壞失,因此要把握當下、好好修行。

對於暇滿人身的珍貴性,一般人不難理解,因為暇滿人身可以成辦成佛的大利益,但是對於暇滿人身的難得性,可能就比較難以理解,因為首先你要先相信輪迴,才會知道要投生為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。

無論如何,當我們講到「八種有暇和十種圓滿」時,會講到為何「投生為人」很難得?原因是因為人類具有其他動物缺乏的、分辨善惡取捨的智慧,因此要善用人身,不要錯用投生為人的機會,才不枉費此生。

其次可以幫助我們斷除此生貪著的,就是觀修「死亡無常」。很多人一想到「死亡無常」就會很焦慮,以為是要「一直擔心自己快要死亡」,然而這並不是觀修無常。所謂「觀修死亡無常」,是指你能真實瞭解到,生命是剎那剎那在改變、瞬息萬變的,所謂「無常」,其實是在告訴我們,每個當下都是機會。

因此善於觀修無常者,會很珍惜每個當下,知道每個機會只有一次,他會知道不要將心散亂在俗務之上,而應該用在有意義之事上,這就是觀修無常的重要意義。

接下來是幫助我們斷除「對來世之貪著」的方法:
此句偈文為:
業果無欺輪迴苦,善思可斷後世執。(4)

思維「因果業報」和「輪迴過患」義理時,要思維到,輪迴過患主要是來自於惡因或惡業,因此將「因果業報」和「輪迴過患」兩者合併來說,來幫助我們斷除來世的貪著。

■從早到晚只想解脫,才算出離心
三,生出離心的標準:
此處偈文為:
5.[晝夜求解脫] 修後於諸輪迴樂,剎那不生欲求心,
晝夜欲求得解脫,爾時已生出離心。(5)

這裡談到生起「出離心」的標準,就是:若能善加修持前面談到的幾種「人身難得」、「死亡無常」等道理的話,當我們在經歷輪迴中各種欲樂、快樂時,其實是剎那都不會生起貪著、欲求之心的。

而這種一種出離心,其實是晝夜不停地、想要追求解脫的,而不是像我們一般人的出離心,像是閃光燈或閃電一樣,雖然很強但剎那即逝,因此偈文說到,若能從早到晚,都一心想要解脫,這種人就算是達到出離心的標準了。

如同剛剛談到,何為「輪迴」時?不同人對於「輪迴」有不同領會,沒學過佛法、經論者,會認為「輪迴就是家庭」,學過佛法者會知道「輪迴就是世間」,同樣地,講到「出離」時亦復如此,隨不同人的而各有不同領會。

大部分人會認為,「何謂出離」?是想到生活怎麼這麼辛苦?家庭怎麼這麼麻煩?當這樣想而想要離開時,大部分人認為這就是出離了,但其實這並不是出離心的標準。

其實,要談出離心時,要先瞭解何為「輪迴」?如果不知道輪迴為何,怎麼瞭解要從何處出離?因此,不可能在不認識輪迴時,說要生起出離心,這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首先要認識到「輪迴」,才能瞭解何為「生起『出離』輪迴之心」。

貳,菩提心
以上講完出離心,接著講到第二個要點:菩提心,也包含兩要點:
一, 為何要生起菩提心?
二, 生起菩提心的要點為何?

一, 為何要生起菩提心?
此處偈文為:
6. [攝持菩提心] 倘若於此出離心,未以菩提心攝持,
不成菩提樂因故,智者當發菩提心。(6)

■為了利他,我必須完全覺醒
若說了悟空性、證得小乘的菩提解脫果位,透過修持小乘教法也做得到的。因此判定是否為大乘教法的關鍵,並不在於「了悟空性與否」,而在於「是否發起菩提心」。

因此經典說,真實生起菩提心者,他的一切作為,都能成為成就究竟菩提果位之因,而即使只是帶著造作的菩提心,那怕是一點小小的善行,例如施捨動物一點食物,這也會成為成就無上遍知佛果之因。如果不具備菩提心,就算具備了悟空性的功德,也不算是大乘,也無法成就遍知佛果。因此,菩提心真的非常重要,是大乘的入門關鍵。

怎麼樣算是「發起菩提心」?就像經典說:「發心為利他,欲正等菩提。」發心的意思是,為了利他,我們欲求正等菩提佛果。換句話說,想要證得佛果,就要具備利他之心。而在此之前提,是你有觀察到,並關心到眾生之苦,你也想要幫助眾生離開痛苦,這就具備了悲心;同時,你也希望眾生快樂,希望給予快樂,這就具備了慈心。悲心和慈心的聚合,也被稱為殊勝心,這是一種真正想要利他的心。如果沒有殊勝心,就不會有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動力。

■要像父母救獨子般,奮不顧身
何為「殊勝心」?在《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》經中,提到一個大戶人家,有一個獨子,一天不慎掉到穢井當中,母親心中著急地想要救他,但力量不夠,於是父親奮力一跳到穢井裡,把小孩救了出來 。這裡講的是行動力,菩提心是一種殊勝的行動力。此處講父親力量比較大,但另一個典故是講母親的力量。

《央掘魔羅經》中記載道,因為央掘魔羅(指鬘王)實在殺害太多人,無人敢接近,因此沒有食物可吃,父母都很擔心,結果當時是父親不敢去送餐,而是由母親去送。
這裡不是在討論父親還是母親比較有力量,而是在說菩提心是殊勝心,不僅是一種「希望對方離苦得樂」的發願或祝福,而是實際去做、奮力一跳,去實踐,或更有力量一點是說:「由我自己去做、獨力完成」。

我被我的手錶騙了,剛剛是11:05,怎麼現在還是11:05?今天課程講到這邊,現在念誦〈冥陽迴向文〉。

[1]《大乘緣生論》:「初八九煩惱。」(CBETA, T32, no. 1653, p. 486b19)

[2]《佛說鴦掘摩經》:「指鬘之母怪子不歸,時至不食,懼必當飢。齎餉出城,就而餉之。」(CBETA, T02, no. 118, p. 509a19-20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