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美噶舉祈願法會第三天課程:大悲起時,願具足千手千眼!

2018年第九屆北美噶舉大祈願法會.法王噶瑪巴「三主要道」課程.第三天
大悲起時,願具足千手千眼!

時間:2018年6月8日上午10:300-11:00
地點:美國紐約、約克大學健康與體育戶外場地(York College / CUNY Health & Physical Education Complex and Outdoor Field)
授課上師: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
中文翻譯:堪布羅卓丹傑


今日教授範圍:
受於四瀑流沖捲,緊束難遮業索中,
困於鐵網我執內,無明黑暗所籠罩。(7)
輾轉投生三有中,三種大苦無間害,
成此慘狀諸慈母,思維而發殊勝心。(8)

在旅美藏傳佛教佛學中心代表獻供曼達後,法王開始《三主要道》課程第三天的教授。以下是法王開示:

首先和大家說早安,今天是北美祈願法會課程第三天,前兩天講到《三主要道》的第一個要點:出離心,以及第二要點:菩提心。

大乘發心、菩提心有兩個面向:
一, 生起菩提心的原因,
二,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。

關於第一部分「生起菩提心的原因」,大部分在昨天已經講過。今天要講菩提心的第二個要點:

二,生起菩提心的方法

佛陀在《大寶積經》當中,對迦葉尊者提到:如同眾人禮敬半月,而不是禮敬滿月一樣,眾人禮敬的是菩薩而不是如來。有這樣一種說法。 因此菩薩、菩提心是很重要的。

昨天談到「發起菩提心」,前提是一定要有利他之心,而在能夠利他之前,要先具有「希望幫助眾生離苦」的悲心,及「希望眾生得到喜樂」的慈心,同時,也要具備一種「慈悲聚合」的殊勝心。

何為真實的「利他之心」?就是「殊勝心」。因此真正的利他之心是指「殊勝心」,「悲心」和「慈心」為其支分。意思是若要具備「殊勝心」,應該具備的支分或條件,就是要有悲心和慈心。其中首先要具有的,或者說最重要的,就是一念幫助眾生離開痛苦的悲心,這也是菩提心、發心的根本。

■大悲心,是「百分之百承擔對方的苦」
科學家在做研究時,將悲心做出幾種分類:

1. 智識理解:
知識上、理智上的,對悲心的理解,並沒有感同身受的悲心。

2. 同理心:
這種同理心會在何時生起?譬如看到車禍、他人痛苦的畫面時,心中會有一種不舒服、痛苦、害怕的感受,會有想要離開痛苦的心生起。但這也還不是佛教中談到的悲心。

3. 真實悲心:
這是依照佛教的大悲觀修而生起的悲心。不僅看到顯現的苦相,而且當你真正觀修苦、觀修悲心時,你觀察到苦背後的真正原因等等,真正深刻觀察眾生的苦,而生起真實悲心。這種真實悲心並不會讓你感到害怕或恐懼,反而讓你更有勇氣、更勇猛的想要去幫助眾生。

換句話說,佛教談到的「大悲心」、或說佛教觀修的悲心,就是如此的第三種,不僅是暫時看到受苦照片時,生起的情緒波動;而其實是行者在深刻觀修之後,所生起的一種心。

這種悲心不是表面地、突發地,而是透過深刻的觀察、體會而生起。因此它不會時有時無。行者深觀痛苦、煩惱生起的原因與邏輯,油然而生的這種悲心,和智慧也是有關聯性的。

因此,此處所談的悲心,相較於一般的同情心或關心,會更深刻些。它不是問候對方「你好嗎?最近好嗎」等的稍加關心,也不是覺得自己比他人好的憐憫或施捨,佛教的悲心是一種完全的涉入和奉獻。

佛教談的「大悲心」,是指「不再有自己,完全成為對方」,成為正在受苦的關心對象,你清楚知道你和對方毫無差別,換句話說,他的苦,你百分之百可以領受、承擔,和他人完全為一體,不再有自己或他人的執著妄念,這就是佛教所說的「大悲心」。

科學家也提到說,同情心、同理心,其實是身而為人的本性、本能,但有時可能受到成長環境的一些影響,而讓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日漸減低。甚至有一種說法說:政治家比較沒有同理心,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,但換句話說,當我們自利的心越強時,利他之心會越少,也就是說,越自私的人,就越不懂得關心他人。

悲心是人的本能,我們應該努力將此潛能、本能開顯出來。因此我們應該每天觀修悲心,甚至我覺得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應該多去使用「悲心」這名詞,多講多說,都會有用。尤其小孩在成長時,多和他說一些悲心的用語和道理,也會讓孩子種下一個好的種子,可能孩子長大之後,就會比較懂得關懷他人,總之訓練、修習悲心時,要懂得創造順緣,幫助自他多去鍛鍊、增強悲心。

總之,佛教講到的「悲心」,在於深刻瞭解他人的痛苦,這種瞭解並不是表面上的,或者因為看到車禍、骨瘦如柴、重病等等的悲慘照片而生起的感受,此處的「悲心」,所謂「思維眾生之苦境」,是一種更深刻的、發自內心的體會。

■生起大愛,放下怨親分別
因此,後面幾句偈文說:
7. [不忍如母苦] 受於四瀑流沖捲,緊束難遮業索中,
困於鐵網我執內,無明黑暗所籠罩。(7)
8. [發起殊勝心] 輾轉投生三有中,三種大苦無間害,
成此慘狀諸慈母,思維而發殊勝心。(8)

這裡談到「慈母」,將眾生視為慈母、母親一般,教導我們要知母、念恩。

此處主要談到,我們並不是沒有愛,我們都會愛父母親、親朋好友,而這種愛比較偏頗,甚至還帶有貪愛、貪執的成分,稱為「小愛」。這裡所談的「愛」,是一種大愛,不僅是關愛親人,對於不認識的陌生人,甚至傷害你的人,你也對他們有關愛之心,這種不分親殊的關愛,就叫「大愛」。

佛教談到的悲心、愛心,都是有邏輯、是理性的,而不是一時的衝動,也不是一時貪愛而生起的心。事實上,我們之所以對於喜歡的對象,包括親友,甚至自己的寵物生起悲心,是因為他們想要離苦得樂,同理陌生人也想要離苦得樂,因此也應該對他們生起悲心,進而對於不喜歡的對象、曾經傷害我們的對象也應該生起慈心、悲心,因為他們也想要離苦得樂,甚至他們就是因為想要離苦得樂才會傷害自己。透過這樣的一種理性思維,你會知道,應該要對所有眾生都生起慈悲心。

很多時候,我們並不理性,往往只是因為對方是所謂的「敵人」、是我「不喜歡的人」,所以就詛咒對方:「讓他受苦吧!因為他傷害過我,因此他受苦活該!」有了上面悲心的觀修,就比較容易消除自己許多不理性的衝動反應。

觀修悲心會讓我們瞭解到:眾生都是平等的,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權力,因此,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尊重,不能夠輕忽對待。

■一心助人離苦得樂,就是大悲本尊相
舉例來說,當我們在做本尊觀修時,有經驗者會知道,要先觀想:本尊坐在蓮花之上、蓮花上面有月輪為墊等等。觀修少數忿怒本尊時,會觀想蓮花上的座墊是太陽(日輪),但通常寂靜尊觀想時,都是蓮花上有月輪,上面端坐本尊,這些其實都是有象徵意義的。

譬如「蓮花」代表「出離心」,「月輪」代表「世俗菩提心」,也就是我們所談的大乘發心。經典教導我們要觀想月輪是滿月,因為我們凡夫的愛心、悲心,常是偏頗的、不圓滿的,如同半月或弦月一般。

這裡的「滿月」觀想,提醒我們:要培養的菩提心、悲心,是無分親疏、平等對待眾生的,悲心應如同月亮一般,光芒從天灑下時,是清涼的,也象徵消除眾生的熱惱,幫助眾生得到喜樂。菩提心、悲心的光芒,要如同滿月一般,照射到眾生,而消除眾生的煩惱。

能這樣觀想本尊的象徵意義是比較重要的。如果觀修本尊時,不瞭解意義而觀想,就會問出一些表象化問題,例如很多人會問我說:「到底本尊要觀想多大?」的確經典中是有記載大小,但我自己常常也沒辦法觀修得很精確,其實重點不是形狀、大小,而是形象背後的象徵意義。舉例來說,觀修四臂觀音時,若你不瞭解為何要四個手臂,可能會覺得很奇怪,但其實這四個手臂,分別代表著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。

時常大眾找我尋求幫助時,我常會覺得自己力量不夠,那時會覺得,若真的有千手千眼該多好!有時甚至會覺得,千手千眼還不夠呢。觀修悲心、慈悲心就是如此,你有這種熱忱、有這樣一念心,想方設法地、要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時,示現出來的這種相,就是本尊相。

■觀察眾生苦,慧眼深處大悲湧動
受於四瀑流沖捲,緊束難遮業索中,

我們在觀察眾生之苦時,有一種比喻,就是「被瀑流所衝走」。「四大瀑流」的解釋,
一種是說是「生老病死」,一種是說「貪、有、無明、見」。

眾生同時被這四種瀑流沖走,然後被難遮止的業力所捆縛,換句話說,眾生就這樣被業力所綑綁,身不由己的受各種苦。

我們常會有身不由己的感覺,在輪迴當中,本來打算這樣那樣、做了很多計畫,結果最後全部改變,眾生也如此地被四種瀑流、被業力牽引著走,完全身不由己。

接著提到說:
困於鐵網我執內,

這裡將「我執」比喻為鐵網一樣,執著於有「我」及「我的」,總而言之,我們因為執著自我,而活在自我的狹小世界內,換句話說,覺得不需要依靠別人,自己可以完全獨立、自主,但其實在生活中,可以很清楚看到,我們是無法獨立而活的,需要很多幫助。

不僅僅是衣服、食物等等,都依靠他人,甚至現在一呼一吸,都依靠大自然提供氧氣才能存活下來,但當一個人自我太強烈時,就如同活在自我封閉的、鐵網捆縛的世界中一樣。

接著偈文是:
無明黑暗所籠罩。

這裡「無明」是形容一種黑暗烏雲一般的愚癡,所謂「愚癡」就是「不明白」。事實上,「無明」不容易被發現,因為你就是「不明白」才「無明」,如果明白了,就不是無明了。這種「無明」,本身是不容易被認識出來的。

當我們要觀察、發現貪、瞋、癡的問題時,嗔心比較容易觀察到,貪心稍微細微些,而比貪瞋更難以認出的是愚癡,很難指出現在就是愚癡,因此要認識「無明」和「愚癡」,並非易事。現在不能再說太多了,說太多,好像也是一種無明。

《三主要道》的第三部分「空性正見」,我想等灌頂時再說。

(接下來,先由不丹尼師領頌〈菩提道次第願文〉,之後由法王獨誦〈冥陽迴向文〉。接著在本次北美祈願法會主辦單位達朗基金會請求下,法王傳授皈依戒。法王說:「之前有一些華人朋友要求傳皈依,但我這次沒有時間單獨給予,因此利用這次機會一起給,我會先念梵文版,再念中文版。」

與會大眾雙手合掌、坐於原位上,隨法王複誦三遍〈皈依文〉:
皈依佛,兩足尊。
皈依法,離欲尊。
皈依僧,眾中尊。

法王接著說,想要皈依者要觀想「我得到皈依了」,之後念誦〈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〉及迴向。)

註釋1:《大寶積經》卷112:「迦葉!譬如月初生時,眾人愛敬踰於滿月。如是迦葉!信我語者,愛敬菩薩過於如來。所以者何?由諸菩薩生如來故。」(CBETA, T11, no. 310, p. 634c21-24)
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